首页 >日志 > 产品> 日志内容

”医养结合”的养老新模式,需迈几道坎?

狂人日志 发布日期:2016-03-24 共871人围观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面临走向深度老龄化的挑战。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超过3700万人。银发浪潮汹涌而来,未富先老的中国老年人,需要怎样的养老服务?

"医养结合"模式在重庆、江苏、上海、山东、广东等地蓬勃发展。既能缓解病人长期在医院"压床"的情况,让优质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利用,还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问题。除了"医院自办养护中心"的经典模式,养老机构与医院合作,引医院进驻养老院,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医养结合"模式。然而新模式也有新困惑。如今,医保政策瓶颈、专业人才匮乏、多部门管理导致政策标准不统一不明确等多重问题,仍阻碍着"医养结合"新模式的发展。

目前,国家尚未将"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认定成医疗机构,因此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专业护理人员的招聘已成为头疼的问题,目前,我国各类养老服务人员共约100万人,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30万人左右,取得执业资格的仅5万人。不仅服务人员数量缺口很大,且相当一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员集中在40、50年龄段,学历大多在初中以下,多数来自农村,年轻人普遍缺乏。

对于"医养结合"无法享受医保报销的问题,国家卫生、人社等部门宜创新体制机制,明确相关标准,将符合标准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疗机构范畴,并考虑将其认定为医保定点机构。实际上,在法国、丹麦等西方国家,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产生的护理费和康复费都可以通过医保报销,但这些国家对报销资质是有严格规定的。例如,每100名老人必须要配备的医生、护士人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必须设置抢救设备、老年慢性病检查设备等。任国胜建议,我国可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明确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先解决"有和无"的问题,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来调整报账的幅度和水平。 

针对养老专家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业内人士建议,国家应健全养老服务人员职业发展体系,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要分类、分层、分阶段,引导更多高职院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同时,通过继续教育等方式,提高分布在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素质,建立医卫养老服务人才培训长效机制。

此外,还可以调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社团力量搭建平台,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教育培训工作,为其提供继续教育、在岗培训等服务,提升行业专业素质,弥补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今年3月,又发布了《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规定的可操作性有待增强。期盼国家层面能够厘清"模糊地带",明确提倡、鼓励"医养结合"这一发展方向,出台统一明确、操作性强的标准或评价体系,明确"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性质、发证单位、运营规章。

明确规定"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对象以及监管方式。打破多部门管理的行政壁垒,加大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做好绩效评估,确保政府补贴真正用在老年人身上,让"医养结合"这一新生事物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以满足老年人最现实、最急迫的养老需求。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