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请患者参与,就得让患者“工作”起来---活动参与行为宣教

迈康客服 发布日期:2019-05-23 共1028人围观

2016/12/02  09:06    健康界    /王琦琛(编译)

人们常说“以患者为中心”,其中关键是,要鼓励患者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参与,把患者角色当成一种职业,让患者为治疗“承担责任”。该怎么做?敬请阅读>>

患者参与是降低成本、改善疗效的关键,但现状也许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定义患者的角色,让患者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参与,并且明确为疗效负责。换句话说,要改变思路,把患者角色当成一种职业,并将其设计成一种可以改善疗效的职业。

患者的“治疗责任”

看病时,患者为了服务自己,也要“工作”,而这部分“工作”既得不到报酬,也无人支持。一般来说,低风险病人要自己找医生,自己服药,自己参加物理治疗等。2015年,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将近30%的患者需要拿着X光片和检验结果四处求医,所扮演角色与“快递员”颇有雷同。

患者角色至关重要。梅奥诊所近日刊文表示,重病和慢病患者在承担“疾病责任”(burden of illness)的同时,也要承担“治疗责任”(burden of treatment)。2012年一项研究认为,慢病患者平均每天需要“工作”2个小时,管理自身健康;而这部分“工作”实质上缺乏支持、压力较大、令人沮丧。

为了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患者不能只是被动接受治疗,而是主动与临床医生合作,参与治疗。那么,该怎么做呢?

全程支持患者“工作”

首先,必须认可、支持患者的“工作”。患者的病种、严重程度、保险情况、个人背景不尽相同,所做的“工作”也不一样。而且,长久以来,患者“工作”一直得不到认可和支持。

患者有时需要辗转更换多名医生,在不同场合看病。在人口健康(population health)的背景下,与其关注医疗的某一阶段,倒不如从头到尾全方位关注患者的整个求医之旅,而且患者、医生、辅助人员都要参与进来。

把病人“工作”纳入体系设计

医疗机构可以在体系设计上为患者预留空间,让患者像临床医护一样在体系内“工作”。

    按照理查德·哈克曼(J Richard Hackman)和格雷格·R·奥尔德姆(Greg R. Oldam)的经典管理理论,设计良好的工作应该具备如下特征:它给每个角色赋予明确的分工,保障充分自主,按时听取反馈。这既能提高效率,还能让人看到努力得来的回报,从而产生意义感和满足感。

然而,现实中,患者的角色和职责既不够清楚,也缺乏支持。只有从体系上做出改变,才能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配合治疗,提高满意率。

互联网技术助力患者

医疗机构需要帮助患者完成“工作”,互联网能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为患者提供信息、反馈,并且提高诊疗过程的透明度。

举例来说,整合多方信息——从电子病历到保险数据,就能大致了解一名患者的整体情况。智能预约系统方便患者看病。数据共享能打破患者信息的地域局限,患者就不必扮演“快递员”。

对高风险病人来说,可穿戴设备和健康管理app能让他们随时连接医护团队。科技再先进,疾病管理的核心也还是患者;但科技能让患者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高效,带来更多的满足和回报。 

一般认为,只有把患者当作中心,才能实现医疗的“三大目标”(Triple Aim),即:降低开支,改善人口健康,改善患者体验。为了做到这一点,医疗机构管理者不能单纯依赖老办法,更要改变思想,承认患者在医疗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通过精心设计,让患者融入诊疗过程;投资必要的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只有当患者和医护人员携起手来,全情参与,并且有人支持的时候,我们才能在临床上和财务上实现梦寐以求的目标。

原文来源:Harvard Business Review

原文标题:Giving Patients an Active Role in Their Health Care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