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有感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重新认识(一)

新晋商老照 发布日期:2014-05-29 共975人围观

有感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重新认识(一)

迈康临床营养研究所

赵卫伟

在临床实践中,随着越来越多的肠源性感染病例的发生,西医开始研究肠道的粘膜通透性问题,于是,越来越多的关于胃肠道粘膜屏障的研究揭示出很多以前医学界无法解释的问题,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是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重新认识,二是对中医“人中黄”的重新认识。

 

现代医学传入中国统治世界是医学的一大进步,现代医学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发展无疑是科学的,但是,现代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没有阐明的机理,无法解释很多经验医学的“招法”和理论,于是一些人站在现代的角度,妄加评论经验医学的一切做法为“妄为”,这是一种缺乏科学态度的行为。

 

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一直以来很多西医人都不以为然,本人身为西医一份子,也曾经认为不可理喻。这些年在临床营养领域的工作中,与国内一些著名的临床营养科专家交流,才发现自己原来的浅陋,才发现经验医学中的经验总结不敢妄加否定。

 

从经验医学的中医来看,很多肺部感染都与肠道有关,最明显的是小儿积食时的发烧,继而出现的肺炎,中医用七珍丹进行通便治疗,确实很奏效,为什么如此?还有,当一个人大病康复期的病人,如果使用厚重油腻的食物大补,则很可能会出现发烧和肺部感染,这又是为什么?为什么中医对付肺部感染所用的方法之一是清肺,所用的方子之一是银耳雪梨汤?听了专家的讲座后才明白,原来是“胃肠道的粘膜屏障”功能与肺部的感染密切相关。

“胃肠道粘膜屏障”是人体在进食过程中对食物中的致病菌进行有效抵御的一个生理屏障,这个“屏障”一旦出了问题,细菌产生的内毒素以及细菌(病原体)就会相继进入人体内环境,这两种情况在医学上分别叫肠粘膜通透性增加,致炎因子进入人体增加;肠道细菌移位,肠源性感染。内毒素是强烈的致炎因子,其进入增加会导致人体严重的炎性反应,所以人会发烧。那么为什么在肠道细菌移位发生后,最容易遭受细菌攻击的部位在肺部!原来,移位到内环境的致病菌会随着血液循环从毛细血管到肠系膜静脉-再到门静脉-再到腔静脉-再到心脏,然后走肺循环,到达肺部的毛细血管,在这里血流减慢,又有致病菌容易感染的“环境与土壤”,于是就发生了肺部的感染。

理解了上述这些基础,我们再来看什么原因会导致“胃肠道的粘膜屏障”出问题。按照最新的研究文献分析,胃肠道粘膜屏障功能维护涉及以下因素:1、蠕动(动力)、2、分泌、3、肠道益生菌与肠道致病菌(微生态环境)、4、肠道淋巴系统(免疫力)、5、肠道粘膜完整性(通透性)等。上述几个方面中,任何一个因素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屏障功能下降,进而引发肺部感染。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不合理的饮食、严重的应激(手术创伤、感染、持续性的疼痛刺激、精神刺激)、放化疗治疗、抗生素治疗等都会不同程度损伤肠道的微生态环境与粘膜完整性,继而会出现益生菌无法有效拮抗致病菌,同时应激与营养不足又会导致肠道粘膜的主要营养物(谷氨酰胺)不足,进而出现粘膜厚度、粘膜绒毛高度的减退,导致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肠道内淋巴系统的免疫力下降,无法有效发挥阻挡新军进入的功能;在肠道蠕动能力下降,分泌物减少时,致病菌就容易附着在肠壁上,增加感染机会等等。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理解肠道的通透性增加,肠道屏障功能的减退,进而再理解内毒素与细菌的移位发生过程就变的人容易了。

 

近年来,临床营养领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集中在“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因素”上,其中,应激损伤的研究认为,肠道(粘膜)在创伤应激中是最早遭受损伤的,但是恢复却最晚,这种损伤在以往得不到认识,因而也得不到重视,这种损伤造成的人体“摄食”能力减退也被认为是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得到应有的防治。近年来的营养风险概念引入,让人们意识到了这是典型的一种“营养风险”。

肠道微生态环境与肠道的营养状况关系密切,益生菌、致病菌、条件致病菌是人们对肠道菌群的一种分类方法,所谓益生菌,就是对人体有益的细菌,所谓致病菌,就是能够引发人体得病的病原体,所谓条件致病菌就是在限定条件下会引发人体得病的病原体。这些菌在食物上是有很大差别的,益生菌是“素食者”,它以食物残渣为食,这些残渣主要是膳食纤维,因此,虽然膳食纤维不能为人体提供营养素,但是却能为人体肠道内的益生菌提供营养素。在益生菌的代谢下,膳食纤维被分解成短链脂肪酸(如丁酸),一方面供给肠道(结肠、直肠)营养,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抵制致病菌的生长。与益生菌不同,致病菌的食物往往是蛋白质和脂肪,在正常情况下,我们进食的食物通过小肠的消化吸收,到结直肠时几乎有很少的蛋白质和脂肪,因此致病菌的食物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过食厚重油腻的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势必会超过小肠的消化吸收能力,未经充分消化吸收的过量的蛋白与脂肪食物残留就会进入结直肠,这些“营养物质”为结直肠致病菌的过量繁殖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有个名词叫“肠道负营养化”,就是指这类营养物质在结直肠是“负营养”),如果此时膳食纤维在食物中缺乏,则益生菌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另外条件致病菌在没有素食的情况下也会转为“肉食”,微生态的天平就失衡了。这就是医学上常说的人体肠道“微生态平衡”被破坏。

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对于健康人来讲是一种严重的亚健康风险,与很多慢性疾病如恶性肿瘤、代谢综合征关系密切。对于病人来讲,肠道“微生态平衡”破坏会导致严重的炎症和感染。分析到此,我们再来想想中医的清肺为什么要用银耳雪梨,其中的膳食纤维与山梨糖正是益生菌的军粮,岂能用富含蛋白与脂肪的致病菌“粮草”?(如果是胃肠道功能正常,富含蛋白与脂肪的食物会在小肠被较为完全的消化吸收,而很多患者在疾病期间胃肠道功能遭受损伤而功能下降,往往无法消化过多的整蛋白和脂肪)再来想想小儿积食发烧为什么要用七珍丹“打食”通便(把致病菌快速干净的排出体外即可退烧)的道理。中医的这些“经验”得来是经历上千年的积累才形成的,我们应当批判的继承,岂能在不理解时是贸然否定?

好在现代医学终于研究到了“肠粘膜屏障功能”、“肠粘膜损伤”、“肠通透性增加”、“内毒素致炎因子”、“细菌移位”、“肠道细菌肺部定植感染”等等这一步,揭示了中医讲的“肺与大肠”的内在联系,进而为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正名,否则中医的“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仍会是备受西医人士攻击的一个靶子!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