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因

王秀丽 发布日期:2016-03-21 共1179人围观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从营养诊疗的角度如何看待这类疾病呢?能否另辟蹊径来改善当前疾病治疗手段的不足?以下不妨抛砖引玉。


先看流行病学的数据:


冠心病的发病年龄主要在40岁以后,并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绝大多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早期表现为动脉内膜脂质沉着,继之引起内膜结缔组织增生,从而造成动脉官腔的狭窄,以致闭塞。可见,脂质代谢紊乱和动脉壁功能障碍是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可继发高脂蛋白血症,而高脂蛋白血症又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两者互为因果,密切相关。


超重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体质指数(亦称体重指数)每增加1,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增高12%,肥胖者往往伴有血清胰岛素升高、糖耐量异常、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等一系列代谢异常。


用营养诊疗的办法诊疗这类疾病的思路:


第一步:营养评定与诊断


摄入调查:能量摄入量、各类营养素摄入量、食物营养素结构......

饮食营养历史调查:饮食习惯、不良饮食行为、饮酒、吸烟、饮食模式......

病史调查:营养相关病史、发育历史、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略

营养专项检查:略

实验室检查:血脂、血粘度、血管内皮损伤的炎症介质、肌酸激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

营养活动参与调查:营养诊疗活动的目标管理能力、行动技能、技术与方法掌握的能力状况......

环境与行为调查:活动参与中自我效能状况、营养诊疗的知识、态度、技能、行动信念......


第二步:营养干预

食物营养素干预:针对明确诊断的问题,选择恰当的食物及营养素,达到预期干预目标。

治疗与协调治疗干预:对于需要药物治疗、辩证施膳治疗、微生态治疗的营养代谢功能问题进行干预治疗。

活动参与干预:建立合理的诊疗目标,制定适宜的干预行动计划,不断改进行动效率与效果,并具备良好参与的技能,逐步建立长期自我诊疗活动的相关技能;

环境行为干预:建立支持环境,支持患者长期的营养诊疗活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效能行为,并坚持走在迈向健康的营养诊疗道路上。


第三步:营养监测与干预效果评估

监测干预评价参数,分析干预效果。

监测诊断变化,调整干预目标;

依据干预效果,调整干预方案。


以上欢迎讨论。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