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志 > 日志内容

MK-CNDTT系列教程--- 《保健行为》摘要(六)

朗天 发布日期:2018-04-25 共1303人围观

《保健行为》

一、学习纲要

掌握:1.保健行为。2.主动与被动保健行为。3.病因保健、病中保健、病后保健的概念。 4.保健行为的原理。

熟悉:1.保健行为的原则。2.保健行为的内容。3.个体及群体保健行为的要点。

了解:1.保健行为的分类。2.保健行为咨询。

二、内容摘要

(一)概述

1.保健  保健是保护和增进人体健康、防治疾病,而对个人或群体采取的预防、医疗和康复等综合性措施。

2.保健行为  保健行为是指正确、合理地利用卫生保健服务,以维护自身心身健康的行为。

1)不同年龄期的保健行为:儿童、青少年期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的塑造期,良好的保健行为可以减少疾病,预防意外伤害,受益终身。中年期妥善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矛盾,避免以抽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方式减压,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扩大兴趣、劳逸结合、陶冶性情。老年期面对身体开始衰老,除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之外,还应学习和了解科学的保健知识,保持与外界的联系,根据自己的生理状况,合理膳食、量力而行开展健身活动、避免随意服用药物和“保健品”。

2)保健行为的分类:根据预防医学中的三级预防思想,按患病过程可分为病前、病中和病后保健行为。

1)保健行为的原则:保健行为是一个人的自主权;保健行为应因人而异;保健行为需要讲究科学

2)主动与被动保健行为:主动保健行为是被保健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接受社会、心理、行为刺激或创造各种条件,主动提高自己的行为健康水平。被动保健行为是指在强大的社会、心理、道德伦理或团体内的行为压力,进行的保健行为。

3)病前保健:病前保健是在疾病发生前,旨在预防疾病所采取的保健行为。

4)病中保健:病中保健是发现疾病后到疾病治疗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保健行为,包括发现疾病后及时到正规医疗部门寻医就诊;在疾病的治疗期间,以积极的心态采取良好的遵医行为。

5)病后保健:病后保健是疾病康复期采取的,旨在促进机体康复、巩固疗效、预防复发或慢性化所采取的保健行为。

(二)保健行为的原理

1.心身统一学说  认为心理行为活动通过心身中介机制影响生理功能,生理活动同样也影响个体的心理功能。各种有效的保健行为措施之所以能够促进个体向有利于健康方向发展,是心身统一协调的结果。

2.社会支持学说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常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团体等。社会支持能为个体提供精神与物质等多方面的支持。

3知信行学说  知识和信息是建立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4.健康信念模式  用社会心理学方法解释健康保健相关行为的重要理论模式。它以心理学为基础,由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和认知理论综合而成,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最早得到应用和发展。健康信念的形成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因素:

1)认识到疾病的易感性和危害性;(2)对自己患病可能性的估计; 3)权衡保健疾病行为的利弊;(4)自我效能的评价。

(三)保健行为的内容

1.病因保健行为  病因保健行为是针对某些疾病的发病特点、易罹患因素所采取的行为保健措施。内容广泛,包括从全球性预防战略和国家政府政策出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建立或颁布的法律、法规、措施。

2.临床前期保健行为  临床前期保健行为是指已经出现临床疾病的症状或体征,尚未进行临床疾病治疗阶段所采取的保健行为措施。除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外,采取相应的抵抗致病的临床前期保健行为,提高对心理、社会、行为等有害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控制疾病发展,防止复发或转为慢性。

3.临床保健行为  临床保健行为是在临床疾病治疗阶段所常采取的保健行为措施。包括消除恐病行为,建立良好的求医行为和遵医行为等。对促进疾病良好转归,防止病情恶化具有积极意义。

(四)个体保健行为

1.人格与保健行为  气质和性格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个体的保健行为应在认识自己人格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人格中不利于健康的危险因素,塑造良好的人格,培养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增强自己对疾病的免疫性。

2.应对方式与保健行为  个体不同的应对风格不仅影响保健行为的方式、类型,而且效果也差异很大。应对方式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应对方式是指个体对应激采取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积极反应,是现实生活中培养起来的积极反应的一种能力。消极的应对方式则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消极反应。积极的应对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具有保健作用。

3.生活行为方式与保健行为  长期形成的生活行为方式不仅影响人们对保健行为的认识,而且影响所采取的保健行为措施。

1)促进健康的行为:指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在客观上促进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2)危害健康的行为:特点有三,①危害性,行为对个体、他人、乃至社会的健康有直接或间接的危害;②稳定性,行为非偶然发生,有一定强度的行为保持相当的时间;③习得性,危害健康的行为都是在个体后天的生活经历中学会的。

4个人保健行为能力的培养

1)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要有自知之明;其次是正确认识他人;第三是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融洽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而且是获得其它社会支持的基础。

3)良好的职业心态:包括敬业精神,不受不良世俗的影响,学会合理安排休闲时间,变换休闲方式,减轻精神紧张,让休闲丰富多彩。

4)学习保健行为知识:可以通过书刊、电视、各种健康宣传等加强健康卫生知识和保健行为的学习,掌握识别危害健康行为的本领,根据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起到维护身体健康的保健作用。

(五)群体保健行为

群体健康是指一个群体整体健康的水平。通常用人口统计指标、疾病统计指标、身体发育统计指标综合评价一个群体的健康状况。

1.群体和群体的行为特征

1)群体:群体的存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单位。群体具有一定的、共同的心理特征,如群体的目标、价值、规范、舆论、气氛和群体的行为等。

2)群体的行为特征

群体规范:由群体所确定的,对其成员起约束作用的行为准则。

群体凝聚力:指为了使群体成员留在群体内而对他们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总和。

暗示与模仿:暗示是指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模仿是指对别的言论、行动的复制,即重复或仿效别人的行为。暗示与模仿也是在群体中开展健康教育,促进保健行为的形成必须考虑的群体心理行为因素。

3)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①社会促进与社会抑制:社会促进作用是指许多人一起工作,可以促进个人活动的效率;若有许多人在一起工作,降低个人活动效率,则是社会抑制作用。

②群体压力:指个体在群体生活或工作过程中与群体规范出现不一致或分歧时产生的紧张和焦虑的心理状态。

③从众行为:在群体情境下,个人受到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行为上和群体中多数人趋于一致的倾向称为从众。

④服从:服从是指群体中的个人按照群体的规范要求或群体领导的旨意而行动。

⑤群体决策对个体的影响:群体讨论做出的决定,代表着群体大多数成员的意愿,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违反了则可能会受到大多数成员的反对,迫使其按照群体的决定行事。

2.群体行为的干预  在群体中开展行为保健,要遵循群体动力学的规律,发挥群体效应。

1)发挥领导者的作用:领导不仅表现在榜样方面,更重要的是具有决策作用,可决定工作方向,可给予物质、精神、组织上的倾斜与支持,能号召和组织成员。

2)全员参与:通过各种舆论和宣传手段,发动群体中每一个成员参与。

3)培养骨干成员:选择在群体中有一定的威望、与群体其他成员关系密切的骨干成员,既可发挥其示范作用和带头作用,还能协助对群体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与评价。

4)利用群体舆论与规范:群体的舆论与规范,可以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使全体成员目标一致、行为一致,达到共同的利益。

5)建立合理竞争机制:在群体间开展竞争可使群体成员感到一种来自群体外部的威胁与压力,增强群体目标的一致性和凝聚力,增强群体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群体的强大力量,增进内部驱动力,有利于群体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巩固。

4)家庭保健行为:涉及到卫生与保健的每一个方面,贯穿于整个日常生活。包括:①家庭环境卫生教育;②生活方式教育;③心理卫生;④预防疾病。⑤安全保健;⑥生殖与性保健。

(六)保健行为咨询

1.概念  保健行为咨询是指专业人员运用医学、心理学、健康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在平等、尊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协助来访者提高认识、发掘自身资源,促进科学保健行为的养成,纠正不良行为,使来访者更好地适应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谐。

2.保健行为咨询的内容

1)不同年龄的保健行为咨询。(2)职业行为问题咨询。(3)致病行为问题咨询。(4)高危行为问题咨询。

3.行为保健咨询的形式  行为保健咨询的形式与心理咨询的形式基本一致,包括:门诊咨询;专栏咨询;现场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


《功能医学》及《行为医学》基础学习要点到此告一段落,接下来将围绕《健康干预管理学》(MK-MHI)、《功能行为诊疗学》(MK-FBDTT)、《临床营养诊疗学》(MK-CNDTT)以及《行为诊疗学》(MK-BDTT)的重点内容及相互关系进行学习、整理和分享,期盼有助于同行们的理解和应用!


路过

鸡蛋

鲜花

握手

雷人
已有0人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