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集团的定义就是医生群体执业,由两个医生的医生一起执业,由医生来领导,有固定的独立的实体机构。医生集团这样的医生组织在国内曾经广泛存在,医生集团在中国百年轮回,螺旋上升。
第一阶段:民国时期的医生集团
中国历史上的个体医生执业由来已久,最早的有名的个体医生应该是“扁鹊”。民国时期,很多的医生也是个体执业,甚至有不少医生是在家里给病人看病的,叫做“寓医”,看病的地方叫做医寓,或者医庐/医室,现在有的地方的医院还叫“某某寓医馆”,就是沿袭了既往的称呼,寓医的最初的意思就是在家里看病的医生。
孙仁蒲医庐
由于可以想见的原因,出于风险控制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一些个体执业医生开始搭伙开业,几位医生开一个诊所,这就是标准的医生集团雏形。
如上图,由两位医生和一位护士长开业的诊所,是货真价实的医生集团
第二阶段:建国初期的医生集团
经过建国前的发展,建国初期的医生集团已经初见规模,被称为联合诊所,联合医院。
1958年,上海的《解放日报》:《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联合诊所追赶公立医院》,联合诊所就是货真价实的医生集团。
政府把当时的联合诊所/联合医院定义为由独立脑力劳动的医务人员自愿组织起来的合作社性质的社会福利事业
从上面的报道可以看到:在建国初期医生集团广泛存在。
建国后,由于大批私营企业国有化,医生全部进入公有医疗机构,医生集团逐渐消亡,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阶段:新时期的医生集团
改革开放后,医生流动逐渐开始,但基本属于江湖游医和退休老军医状态,医生集团发展复苏的标志性事件是万峰教授创立的神州海德医生集团。
万峰教授堪称中国新时期医生自由执业探索的先驱,但由于众多原因,神州海德发展缓慢,万教授也在体制内外几进几出。
万峰之后,还有数位为外界知晓的医生,采用医生团队形式,在体制内外,几进几出。
究其原因,还是天时地利不到,中国暂时尚没有医生大规模自由执业的土壤。
另外,除去单纯的医生创业之外,其他几个为外界熟知的成功的类医生集团企业是凤凰医疗和三博脑科。
凤凰医疗创立于1988年,是目前国内发展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社会资本办医企业,也是国际资本市场首家上市的中国医院集团。他的前身也是徐捷女士率领12位医生在东北开始创业起步,以民营医疗的姿态,逐步壮大。
三博脑科始于2004年,其创始人张阳先生并非医生出身,其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三博最开始也是从和公立医院的科室合作开始,并逐渐壮大,一批优秀顶尖医生专家逐渐加入,并持有股份。经过13年的发展,目前三博脑科已经成为仅次于天坛医院的脑外科医教研基地。
2014年之后,医疗改革,尤其是医生人事制度改革的呼声渐高,多点执业的利好政策频出,医生创业的时间窗口逐渐出现。
2015年3月,大家医联医生集团的出现,给更多体制内医生创业带来了新的希望与途径。
2015年5月,大家医联获得2000万的巨额投资,成为获得投资的第一家医生集团。
政策利好的频出,成立2月获得巨额风险投资的刺激,大家医联之后,迅速出现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医生集团,其中多家获得风险投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工商登记在册的医生集团大概有400多家。
2106年4月,中国医生集团(工作室)生态联盟成立,有80多家医生集团加入
2016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文件中首次明确鼓励成立医生集团!“鼓励医师利用业余时间、退休医师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或开设工作室”
2017年7月,人社部,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相继出文,明确支持鼓励体制内医生兼职/创业,组建医生集团或者医生工作室。
这些官方文件的出现,正好是新时期医生集团重出江湖后的两年。
2017年11月,新时期第一个由医生集团设立且带有医生集团名称的《医疗机构许可证》由深圳福田卫计委颁发,这标志着医生集团作为独立的医生执业主体在法律上的合法化。
深圳博得嘉联医生集团门诊部的出现,这标志着医生集团的发展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医疗机构实体经营阶段。
中国医生集团的三个发展阶段,后续系列文章中会详细论述。
暂结语:
中国医生集团的发展百年轮回,螺旋式上升。医生流动,自由执业之潮流势不可挡。对广大医生来说,这可能是一次历史的机遇。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孙宏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