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科作为医院的辅助科室,就注定了它不可能像备受关注的内科外科一样去急救抢险,所以在以往不太受到重视。但在现代的医学模式中,药物治疗、护理和营养都缺一不可。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正确的营养支持和营养治疗与临床各部门密切配合,能显著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病床周转率,减轻患者痛苦,节约大量医药费。
那么,今天营养师之家邀请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的沈旸主任给我们分享如何提高临床营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一 沈旸主任简介
淮安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江苏省营养学会理事,江苏省临床营养质控中心副主任,江苏省医院协会临床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营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
二 营养科简介
1953年 成立了江苏省淮安市最早的临床营养治疗机构,当时称为“营养室”,主要负责病人的饮食供应。
1994年 使用青岛的复方营养素,开始肠内营养支持。
1996年 开展肠外营养支持,当时主要是以肿瘤科为主,营养科参与。肿瘤科医生开处方,并配置制剂,营养科参与计算热量、病人随访、营养评估等工作。
2003年 肠内-肠外-医院饮食统一由营养科综合管理,从此营养科开始了快速发展的历程。
营养科科室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从以前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6人,其中硕士学位的医生3人,营养师2人,护士1人。营养门诊的主要工作有:降糖、减重、催乳、催眠。目前营养门诊和肠内外营养的收入达30-40万/月。医院的编制床位1400多张,实际开放床位2400多张。其中1人负责门诊工作,1人负责科室工作,剩余4人要面临着院内2000多张床位的营养诊疗问题。
三 科室建设
01 管理体制建设
由于科室人员的缺乏,使得我们营养科必须在管理上出台一系列的措施来完善科室建设,这些举措也被省内外的众多医疗机构借鉴。2013年,我院层面出台、制定了治疗饮食管理规定、住院病人的入院筛查和营养评估规定、肠外营养制剂分级管理规定。
住院病人的入院筛查和营养评估规定要求所有住院病人入院后由临床医生进行入院病情评估(营养筛查表格已嵌入),营养筛查大于3分后需邀请营养科会诊,而没有请营养科会诊的医生需要在患者病历录中注明原因,这个管理规定使得我院的临床营养诊疗规范得到进一步的落实。
另外,肠外营养分级管理制度要求由医务处、药学部牵头,营养科提供技术支持,定期对肠外营养制剂的应用进行督察,营养筛查大于3分的患者原则上应使用全合一的支持方式,此举可以有效遏制临床医生滥用脂肪乳氨基酸等营养制剂。促进临床医生树立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的观念。
近年来,通过临床、药剂科、营养科等共同的努力和考核,以及肠内-肠外监控后,我院临床营养工作进入了良性循环。相对比国内大多数仍然是依靠自己筛查病人的营养科,甚至需请求临床医生配合做营养支持,我院的模式早已转变成临床医生主动请我们营养科会诊,以及院内较大的会诊,医务处也会邀请营养科参与。总体来说,我们科室会诊病人中危重病人干预比例一直高于省内同行。通过管理体制的制定,营养科的工作格局得以提升,同时使得临床营养学的地位在临床医学中明显提高。这都与营养科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密不可分的。
02 科室设施建设
营养科信息化需要与医院信息化同步发展,无论是卫计委,还是医院管理,没有信息化系统的辅助,对于做决策、工作量考核等事项都难以进行。而在信息化系统(门诊咨询管理系统、临床营养管理系统)上线后,营养科室的工作在很多方面都得到很大改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减少门诊咨询等待时间,特别是复杂患者的食谱、营养评价也变得更简单便捷了,缩短了营养师的诊疗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
②营养病历模块能便于临床医生了解营养科在做什么,以及营养诊疗的工作思路。有利于临床医生和营养师之间的沟通。替换了以往在纸质版的病历本上记录、个人保留在抽屉里,很难有被翻阅、参考的机会。虽然以前有用过江苏省临床营养控制中心的统一格式的营养病历,但跟现在的系统相比,在使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现行的系统更有效的实现了病历质控的目标。
③营养病历与医院HIS、LIS、电子病历无缝连接,调阅数据较便捷,提高科研调阅数据的便捷性。病人的数据也可以自动在系统内自动抓取,我们可以直接在模板打钩,减少书写病历的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④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估、病历书写、病历质量,病历质控数据抓取等更为便捷,月底可统计出每个营养师的会诊量、病历质量,同时根据营养评估、营养跟踪监测等可明确显示出每位营养师的工作量,对于营养科绩效管理、医疗质量管理都有显著的帮助。
江苏省去年起草了《江苏省医院临床营养管理指南》,其中有一章节专门提及营养科信息化问题。一旦审核出台,相信未来江苏省的营养科信息化会走得更快。
03 多学科协作
①近年来营养科牵头组建了医院肥胖学科群,主要牵涉到营养科、内分泌科、儿科、肥胖外科、耳鼻喉科、康复科。通过多学科共同建设与合作,从多角度、多路径去开展儿童体重控制、内分泌治疗、儿童运动处方设置、肥胖病人的抽脂、胃肠道改道等诊疗服务,建立方便患者的转诊机制。由于关注点、角度不同,我们每临床各部门都会定期进行沟通交流,更深入的了解相关专科的肥胖治疗进展。
②在呼吸内科牵头下,联合营养科、内分泌科、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组建了鼾症诊疗中心,4月1日我们在“世界睡眠日”共同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患者义诊,扩大了学科协作的影响。并结合营养门诊催眠与减重、学科群建设,推进了临床营养诊疗服务发展,促进了营养科与其他学科在服务与业务上的交流,同时也提高了营养科与临床工作的切合度,使临床各学科对营养科的认识大为改观。
③与健康管理中心合作,以及与5个分院的营养医生工作室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力争将临床营养的触角伸进社区和亚健康人群,进一步拓展平均住院日缩短以及分级诊疗形势下的空间。
04 学术交流
我院在每周四下午会开展科室的进修学习环节,每位临床人员都可以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国内外1-3年内同类学科的科研进展,便于大家在工作当中相互成长、收获各学科的最新知识。通过不同学科的进一步交流学习,能极大的拓展我们的科研知识视野。
四 个人心得
我们科室的营养科信息化系统,从1992年最初使用过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引进的手持终端软件,到1995年的301医院张浩良教授编写开发的营养软件,到后来青岛的NCCW,到现在使用的上海臻鼎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单机软件只能适用于个体的缺陷。因此,临床营养科的建设与信息化系统是否能形成数据库,并结合医院信息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临床营养治疗和支持的进一步深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临床营养科的建设应注重全面发展,重视管理体制、学术交流、多学科协作、设施建设等方面,并积极发挥临床营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