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一种慢性淤胆型的肝脏疾病,往往导致终末期肝病。其发病机制仍然未知,但经常伴随炎症性肠病(IBD),暗示肠道和胆道炎症的常见因素可能参与其中。考虑到肠道菌群引起并决定IBD表型的越来越多的证据,来自比利时鲁汶大学胃肠道疾病转化研究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考察了PSC患者肠道菌群改变与PSC的关联。研究结果发表在《Gut》杂志。[文献阅读:Gut 2016 May 2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目前尚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肝移植是唯一被证明可用于PSC的长期治疗方法,尽管最终只有一小部分PSC个体有所获益。大多数PSC患者同时罹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表明肠道在PSC的起因中发挥了作用。
该新见解由Jeroen Raes教授研究组(VIB/KU Leuven)和Severine Vermeire教授研究组(KU Leuven/UZ Leuven)提出。两者结合各自在肠道菌群宏基因组学的经验和胃肠病学方面的临床知识,旨在阐明肠道菌群对胃肠疾病的发展的作用。
研究共纳入了147例受试者,收集受试者的粪便样本。还纳入了包括14例PSC患者和14例匹配的对照组的独立队列。使用大规模DNA测序,研究人员比较了PSC患者和健康个体的肠道细菌。基于肠道细菌的差异,可以识别诊断PSC的标记物。但是,在其可以用于临床实践之前,该研究结果仍需进行证验证。
本项研究结果不仅可能识别一项新的PSC诊断工具,同时也开启了微生物疗法的篇章,但是任重而道远。
Severine Vermeire教授说到,“未来肠道细菌或许可以用来辅助识别PSC患者或者可从微生物治疗中获益的患者,例如粪便微生物群移植或有靶向性的益生菌和益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