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行业新闻 >内容页面

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医生多点执业也很难实现

迈康网编辑 2016-05-16 共934人围观

  1、如何理解看病难?

  看病难是多义的,可能理解为医院遥远去一趟不容易,如在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薄弱,除了伤风感冒,其他病痛都无法解决,或者可以这样理解,除了伤风感冒,老百姓都不相信家门口的基层医院,多想去大医院看病;经济和保障等原因,看不起病;大医院病人人山人海,看一次病,更像是又得了一场病——怕看病;大小毛病都要看专家,但挂不上专家号……而现在媒体和老百姓以及政府有关文件对此并没有区别对待,更多的所谓“看病难”,其实是一笔糊涂账,许多应该明确的概念都混淆了。

  他们所谓的优质医疗资源,就是名家里手,他们所谓的“看病难”,其实就是找专家看病难!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大小毛病就应该找专家,否则就是看病难。所以,极力推崇专家下乡和多点执业。据此,仅仅是依靠医生多点执业也不可能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这是需要彻底纠正和改变的。现在所谓的“看病难”,最主要不是专家问题,也不是多点执业问题,而是分级医疗问题。基层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包括县市医院)门庭若市,是基层医院不作为,没有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医院来者不拒,眉毛胡子一把抓,抱着西瓜不放芝麻,既是现实所逼,也是生存需要。

  2、如何解决看病难?

  了解了以上看病难的种种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这需要政府真正意义上的作为。如在偏僻山区建便民诊所;切切实实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技术力量,让老百姓相信家门口的医生;提高保障能力,实行富民工程;优化大医院的就医流程;正确导向,包括舆论及政府等,严格实行分级医疗……如此等等。必须从体制机制上,先行解决不依赖病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再让医院在竞争中依靠为病人服务、为民众解除病痛的声誉和技能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否则被淘汰出局。

  3、如何看待医生多点执业?

  其实,对医生多点执业,医生和患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简单说来,医生追求多点执业,冠冕堂皇的首要理由是实现自身价值,而不便公开的强烈驱动是钱(经济价值),要不你现在的平台(所在的大医院)不是更有利于你实现自身价值吗?基层的平台总是打了折扣的。其次,是技术发挥。再次,是可能对缓解看病难有一定的作用。

  老百姓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期待是,在家门口就有上海、北京等大医院的知名专家,解决自己的病痛,方便、高效、质优、价廉。

  近些年,医生多点执业被炒得沸沸扬扬,很是热闹。但各地的实践却波澜不惊,一个共同点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离预期目标还很遥远。于是,为改变这一状况,各地的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等不断修订,进一步对医师多点执业松绑。以北京为例,2014年8月起,北京医师申请多点执业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多点执业地点、数量不设上限。医疗机构的法人、负责人等管理人员也可以多点执业。

  作为走向自由执业的过渡,医师合法多点执业的初衷是,促进医疗人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区域间、医疗机构间人员和技术交流,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医疗质量,保障医师合法执业权益,提升医师劳动价值,提高医师的责任感、自律性、荣誉感,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是相当诱人和令人神往的。那现实为什么如此“骨感”,对管理办法等要进一步松绑呢?在笔者看来,其实,多点执业仅仅是一部分医生的意愿和需求,相当一部分医生是不愿、不想,也不会去做的,如果把多点执业理解和表述为是全体医生的共同意愿和需求,就显得与事实不符,离现实太远了。必须加以纠偏,正确对待。造成医生多点执业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真正原因,应该正是把部分医生的需求看成是全体医生的意愿的结果。

  由此,我总觉得不必过高估计多点执业的作用和好处,也不必过分渲染,应该以平常心平静对待。新规定的出台的确是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松绑,是未来医生多点执业的政策导向,但对医生多点执业的未来,仅有政策是不够的,关键是有多少医生愿意参与其中。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即使医生成了自由职业,流动(多点执业)的医生也不可能是全部,只可能是一部分,一定成不了主流,仅是一种补充而已。但这毕竟是一条诱人的出路,这条路要畅通,不能封堵,制定好行路的制度、规则,对有需要的医生可以照章放行。

  现在医院的医生都是单位人,不是社会人,他们都有单位的本职工作,份内事情,依靠单位稳定的收入维持生活,养家糊口。他们大部分的时间、精力,都在围绕本职工作进行。单位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的根,就是他们的依靠,他们在单位发展,在单位成长。在现阶段,满负荷工作的医生,已经忙得不可开交,身心都不轻松,有的更是非常疲惫,哪里还有时间去多点执业。变相的多点执业早已存在,如会诊、进修、对口支援、学术交流、义诊等,技术协作、医疗集团等,医生们疲于应付,颇多议论,无谓纠结。

  作为单位人,必须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以单位利益为重。医生多点执业,原单位为什么不同意?如果是合作共赢,焉有不同意之理;如果是为竞争对手推波助澜,吃里扒外,那又怎么可能同意,不开除就是客气的了。所以,可以预料,即使松绑了,不再需要本单位出具“同意书”了,如果发生后一种情况,单位一定不会隐忍不发,后果复杂难料。

  医师多点执业宏观上看是为促进高级医学技术人才流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逐步解放医生,让医生的尊严和劳动价值逐步实现的过程。实质上劳动价值的体现是核心。医生最强烈的诉求是自己的付出与回报相一致,使人们看到医生的价值,在追求价值中获得尊严。让我最为纳闷的是,这样的价值和尊严的获得,为什么非得要通过医生多点执业来实现呢?什么时候,我们的公立医疗机构才能创造条件,让我们的医生不用多点执业,花多点执业同样的精力和时间,就可收获同样甚至更多的价值和尊严,这该多好!更不要说我们的平台起点本来就高。

  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医疗机构以彻底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为契机,在当前医改的大潮中,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各类各级医师提供适合发挥聪明才智和职业发展的执业平台。改革现行的分配机制和考核方案,建立体现医生劳务价值的薪酬标准,医生的绩效与工作量、工作质量挂钩,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劳有所值,正向激励。

  4、如何看待医联体里多点执业?

  我非常同意“医联体里多点执业更有序”的观点。医联体也好,集团也罢,紧密也好,松散也罢,十余年来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是一种管理上的有益探索。近些年在县市一级,则往往以人民医院和中医院为两大龙头,在县市领域内成立医联体或集团,划分自己的业务领地。2014年9月12日,江苏省江阴市政府正式组建以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联体。人民医院医联体由16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中医院医联体由14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基本原则是,政府主导,龙头带动,有序联合,循序渐进。主要措施是,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建立技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管理共享机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编制和人事政策;完善绩效考核政策。

  而问题是,医联体内的执业与多点执业的本义一致吗?这样的在医联体内的多个医疗机构执业还要称之为多点执业吗?还需要办理多点执业手续吗,能不能简化不再多此一举?我个人觉得医联体外的多点执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多点执业,应该更多关注和规范。在医联体内是加强管理,密切化,同质化,一体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借医联体之名,行抢病人、垄断医疗市场之实,换汤不换药,损坏人民健康利益。

  5、执业医师执业能不能不受地域单位限制?

  既然执业医师都是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合格后取得执业资格(老人老办法,也是全国统一划线),可不可以不受限制就在全国各地自由执业。这当然关系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修改问题,属地管理问题,考核问题……既然是深化改革,可不可一并考虑。
您可能还想看
推荐网站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