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七届五次会长(扩大)会议暨第二十九届中国医药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对外贸易总额、实现利润总额、投资总额等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与会专家表示,医药产业的增长正在从过去充分覆盖拉动越来越明显的变为创新力的驱动,目前医药行业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有待加强。此外,随着“两票制”等政策的落地,医药流通行业将面临变革。
“十二五”期间增速稳定
数据显示,“十二五”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总体呈现平稳发展的态势。主营业务收入已达两万多亿元,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高于同期工业增长值增速3.8个百分点,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000多亿,同比增长5%,实现利润总额近2800亿,同比增长12.5%。
从药品流通销售看,“十二五”期间平均增长17%,增长的速度保持两位数。药品零售额2014年比2010年增长一倍,达到了15000多亿。虽然2015年具体统计数据还未公布,专家预期应该到17000多亿。
但与此同时,医药产业目前正面临一系列变革的冲击。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郭云沛表示,医药产业的增长正在从过去充分覆盖拉动越来越明显变为创新力的驱动。随着医改的深入,未来将推进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实现药品销售两票制,推行药品二次议价,放开患者的处方选择,改革药品支付制度,重修医保药品目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和落实分级诊疗。在药品领域也会有一系列的政策变化,如药品临床试验自查核查,开展药品一致性评价,暂停执行电子监管码,以及当前医疗互联网和医药互联网对传统医药的冲击等等。
创新能力成发展短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医药行业目前面临的短板之一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有待加强。目前全球前50强的制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7%,而我们的大型药企才达到5%,平均水平连2%都不到。国内医疗器械研发投入约为3%,因此技术含量高、销售价格高的中高端医疗器械市场60%以上被外资产品所占据,前10位药品的生产企业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资企业。此外,行业集中度还是比较低,全国一万多家医疗生产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一千多家,销售收入过10亿的不到20家,5400多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中销售收入过百亿的不到15家。企业多、小、散,集中度低,这都不利于我国医药行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宏广表示,医药行业是潜力最大、速度最快、效率最高的产业。如果判断行业的趋势,这个行业仍然还处在黄金时期。原因之一在于创新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它需要积累,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说这个行业好也好不到哪去,差也差不到哪去。”但另一方面,老药相对过剩、普药过剩的局面短期内可能也不会扭转,好药永远不足是常态。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负责人表示,发改委下一步将加大创新支持。除了传统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外,去年创建了国内第一支产业投资基金和全新的专项建设基金,它采取资本金贷款的方式。在专项建设资金中,将创新药品和高端医疗器械、化学原料的绿色改造包括危险化学品的搬迁改造作为重点的支持方向。同时将支持工业机器人制造和示范应用,推动智能工厂建设,支持新材料的创制。
医药流通行业面临变革
“十三五”时期是医改的关键时期,也是行业转变发展方式、建立现代流通体系的重要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文件当中,提到建立现代医药流通体系。
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原巡视员温再兴表示,医药分开或有新举措。“现在政策导向是要推动医院处方可以到社会上去购药,整个零售的终端可能不断加大。我注意到这几年医药企业包括很多外资药企,一直追着零售药店,建立了零售的团队。”温再兴说:“如果国家关于‘两票制’和处方外流的政策严格执行,处方将向院外流动,利好药店或医药电商,很多电商已经在积极准备处方药销售。”
此外,“两票制”的全国推开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朗,这将带来整个国内药品零售市场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表示,“两票制”如果推行,与大多数人认为大商业公司会获得巨大发展机会不同,他认为反而是地市级的基层商业公司会有更多利好。原因是在地域分布较广的基层地级市、县城市场,大的药品商业公司还未能很好地覆盖,药厂想进入基层市场只能直接开票给地市级公司。如果加上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或零售药店购药,结合基层医保的保障水平还不高的现实,预计医院药品销售最多将有25%挤压到零售或电商,以满足药占比的合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