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诊断行为”宣教?是“诊断行为”宣教的基本教程要回答的问题。
  一、什么是诊断行为
  诊断行为是指个体对自己主要健康问题进行“诊断检查和报告”的行动表现。
  包括:
  1.诊断“检查-报告”行为(Bd类)
  2.诊断任务行为(Br类)
  不包括:
  1.诊断知识素养行为(Bk类)
  2.诊断技能养成行为(Ba类)
  二、诊断行为宣教的任务和目的
  解决行为障碍问题是任务,建立预设值的期望行为是目的。
  (一)不诊断“问题”解决
  1.问题包括:
  从未有过(某类)“诊断检查和报告”行为
  明确拒绝(某类)“诊断检查和报告”建议
  选择性不诊断,按照自设标准或原则,选择接受和拒绝某些诊断检查和报告事项。
  2.解决任务:
  消除诊断的“主观心理和行为障碍—环境条件障碍”,建立诊断行为养成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3.预设值-期望目标
  分层次渐进式的行为养成预设值
  1)对生活方式(含生活环境健康行为和心理问题)病因的不诊断行为改变,开启第一次~。
  2)对未病(功能问题)不诊断行为改变,开启第一次~。
  3)健康问题诊断习惯养成,高度自律性建立。
  (二)不能动态连续诊断
  1.问题包括:
  开启第一次诊断后即终止后续诊断
  未按照预设的动态连续诊断计划接受诊断安排
  2.解决任务:
  消除动态连续诊断的“主观心理和行为障碍—环境条件障碍”。
  建立动态连续诊断行为养成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3.预设值-期望目标
  1)不能动态连续诊断的行为改变,开启连续数次的动态连续诊断行为。
  2)健康问题动态连续诊断行为习惯养成,高度自律性建立。
  (三)自助诊断任务障碍
  1.问题包括:
  1)任务不执行,执行率不达标
  2)任务质量不达标、对任务负责不达标。
  2.解决任务:
  1)消除自助诊断任务的“主观心理和行为障碍—环境条件障碍”,
  2)建立自助诊断任务行为养成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3.预设值-期望目标
  1)最低任务难度起点的“主客观(障碍消除+有利因素增长)“,任务行为初步改善。
  2)任务难度逐步提升中的“主客观(障碍消除+有利因素增长)”不断改善,任务行为渐进式改善。
  3)任务行为习惯养成,高度自律性建立。
  (四)诊断事务(检查或报告)参与障碍
  1.问题包括:
  不愿投入时间精力
  不愿花钱
  对诊断计划中的事务安排找借口推诿,不断爽约。
  2.解决任务:
  1)消除参与行为的“主观心理和行为障碍—环境条件障碍”,
  2)建立参与行为养成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3.预设值-期望目标
  分层次渐进式的行为养成预设值
  1)对生活方式(含生活环境健康行为和心理问题)病因诊断参与行为初步改变,达到最低限度标准的“消费-投入时间精力”目标。
  2)对未病(功能问题)诊断参与行为改变,达到最低限度标准的“消费-投入时间精力”目标。
  3)对健康问题诊断的参与行为渐进式改变,分阶梯达成各阶段预设目标。
  4)健康问题诊断参与行为习惯养成,高度自律性的健康问题自助诊断参与行为建立。
  (五)其他特指的诊断行为障碍
  1.问题包括:
  1)某种特指的“健康问题(如疾病)”诊断接受障碍
  2)某种特指的“健康问题(如疾病)”诊断任务障碍
  3)某种特指的“健康问题(如疾病)”诊断参与度障碍
  2.解决任务:
  1)消除特指诊断行为的“主观心理和行为障碍—环境条件障碍”,
  2)建立特指诊断行为养成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3.预设值-期望目标
  1)最低限度特指诊断行为的
  1)特指诊断行为的初步改变,达到最低限度标准的“行动表现”目标。
  2)特指诊断行为渐进式改变,分阶梯达成各阶段预设目标。
  3)行为习惯养成,高度自律性的健康问题自助诊断参与行为建立。
  三、诊断行为宣教的方案
  (一)设定目标
  1.最低限度目标
  目标参数设定值,
  衡量方法和结果评判标准预设
  2.渐进目标
  目标参数设定值,
  衡量方法和结果评判标准预设
  (二)建立计划
  1.主观障碍解除和有利因素建立
  须消除“知信行”障碍和须建立的有利因素:
  1)知识方面
  A、缺“知识”+学知识
  正确认识(概念—判断—推理)建立障碍
  须知须学的素养任务
  B、“知识”错误+正确知识的学习和纠错
  见解(对某一具体事物)错误
  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和应用(判断—分析—创新实践)错误,纠错,再学习。
  2)认识方面
  概念和理论错误,纠错,再学习。
  判断(标准/依据/原则,信念/心灵心智)错误纠错,再学习。
  推理错误(归纳和演绎逻辑)纠错,再学习。
  基于“感性-表象-经验事实”的认识习惯和固有思维。
  D、情感和意志障碍
  只对疾病临床诊断能产生价值感,对健康问题诊断无法产生价值感,无法产生参与意向和兴趣。
  纠错,引导或指导改变。
  对疾病临床诊断有兴趣,有参与意向,对健康问题诊断缺乏参与意向和兴趣。
  纠错,引导或指导改变。
  E、态度和信念障碍
  对健康问题诊断持消极态度、负向假设、错误的自动思维、非适宜的认知信念、价值尊崇信念和志向志趣人格信念。
  纠错,引导或指导改变。
  2)须消除“工具—用品—技术条件,技术支持服务(生产力系统)条件、社会生产力系统的态度氛围”等障碍:
  2.主客观有利因素建立
  3.行为养成行动
  (三)实施任务协调管理和质控的措施安排
  1.服务方任务要求
  2.客户端任务要求和任务支持安排
  3.质控安排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