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行为习惯的改变,主观因素是决定性的,客观因素是环境影响性的,主观能动性就是主体效能,客观因素则是环境效能。
行为干预的目的,一方面是期望被干预者在特定时间段内的某种行为问题能被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则是巩固这种行为改观成果为“习惯—固化的行为模式”。
在慢性病的治疗活动中,生活方式和行为病因的解决是全球医学难题。之所以如此之难,就在于这种病因不温不火不痛不痒,大家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因此患者方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长期坚持去纠正和改变“此病因”的“情怀态度价值观”也严重不足。客观方面,医学界对“生活方式和行为病因”的应对行动,仅限于“说教”,并没有使用自己“规范化诊疗”的法宝利器,坐视其成为人类医学难题而望洋兴叹矣!
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就存在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是时时刻刻和日日夜夜性质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行动的前前后后,让人能感知觉识其不妥但却更愿意听之任之,更多的时候是让人不以为然而得过且过,正因如此,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才能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的长期存在而现代医学却拿他没辙,这就让它作为慢性病的“最大病因”却一直逍遥法外,于是人类医学就被逼到只有对症治疗一条道的尴尬境地,从而造成了当今世界慢性病肆虐而爆发流行的现象。
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不光影响着身体健康,同样还影响着个人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健康”,让人流于庸俗而远离卓越,无法成就梦想走向辉煌,同时也让“生活幸福和美满”的人生追求难以实现,因此是人生诸多无解“苦恼”之源泉!
一个人想法再好—想得再美,没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与之匹配,一切都是枉然!最终只能收获失落和失望,只能忍心坐视他人风光无限而自甘一事无成!这是隐藏在人生深处的一种煎熬啊,它通过大脑的潜意识运转,通过边缘体和下丘脑酝酿,通过多个内分泌轴产生激素,进而导致人体功能的系统性紊乱和失稳,焦虑和抑郁的种子被悄悄埋下,并被耐心的培育而一步步壮大,最终会在诸如“更年期”这样的“人生特定时间窗口”或着其它特别的生活情境内集中爆发,形成了不为人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罪魁—社会生活挫折/不幸/失落—身心功能损伤”恶性循环。
生活方式和生活状况、知识和能力素养以及行为状况、生理和心理功能状况、环境因素与生命活动的相互作用情况等四大部分(即CFB分类的L、B、F、E部分),构成了人的“生命活动系统”,正确认识这个系统的内在规律进而遵循规律的健康生活,需要深度学习,需要深入而长期性的生活实践检验,这种学习和实践又涉及到了“习惯和主体效能”,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健康生活习惯,是不可能做到的。无法对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采取正确的干预行动,这些问题连同它所引起的恶性循环就会让人生的健康道路步履维艰挫折连连,最终人只能违心的接受被恶习和庸俗绑架一生的无奈。
综上所述,行为干预不光需要卓有成效的诸多疗法,还需要精准而规范的医学诊断,加起来就是医学诊疗学的干预行动,这种行动最适宜“自助”,原因就在于“生活方式和行为问题”的“日常性和生活性”存在特征。而自助的关键则是“主体效能—主观能动性”!因此,行为干预—行为诊疗的核心,首先是解决“习惯和主体效能”问题,这个核心问题不解决,而去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这就违背了行为诊疗学的“基本原理”,最终必然是一无所成!诸君若不信的话,你去历史上和生活中去调查和观察,无论你纵观还是横览,情况确实如此啊!
--end--
文章来源:迈康在线社区
作者:老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