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学科建设 >内容页面

患者就医行为对疾病治疗全程的影响浅析

迈康网编辑 2017-02-10 共1896人围观

  在患者疾病治疗过程中,全程管理是一种新的理念和治疗策略,就是贯穿从疾病诊断到康复的全过程。从简单的患者管理提升到疾病的全程管理,然后变成一种健康管理。


  在当前的医疗环境下,我们大部分人在医疗活动或事件当中往往都是在扮演一个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的角色(人这一辈子怎么能不生病呢?),分析患者的就医行为有助于疾病治疗中过程的顺利进行。


  国内有众多学者对患者的就医从为进行了分类,各有所长,我们认为杨哲等(2000)的分类于迈康功能行为诊疗思想最为切合,即根据就医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自我医疗、医疗单位就医、自我医疗和医疗单位两者兼有,考虑疾病全程治疗基础上,这三种类型可以形成一个圆环。


  影响患者就医行的因素有哪些呢?


  1.社会角色学者对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群研究发现,农民有病不看现象普遍,小病不出村,大病上医院的现象普遍,拖延就医,自己硬抗,自己买药的就医态度很明显。自我医疗特征明显。相比较城镇人群就医态度上会更先进入医疗单位就医。


  2.经济条件郭文芹(2010)发现家庭经济水平与医院选择有关,同时与药品的选择也相关。牟俊霖(2007)的研究显示,家庭富裕程度高的农村居民倾向于高级医院,但是家庭财富对城市居民影响不大。


  3.疾病状况慢病人群由于自身疾病症状持续时间长、不立即威胁生命、少部分疾病较难治愈等特征,就医有一定的行为偏向,学者们发现慢性病患者大部分选择看医生或者买药,较少选择自我护理,平时不太注重医疗保健,只在身体明显不适时才就医;其就医预期在于控制病情而非彻底治愈。


  4.医保不同医疗保障形式下医药费支付方式对就医时机、就医的可及性和医院、药品的选择等有影响。


  5.观念文化刘新奇等(1992)分析了个体的需要层次对就医行为的影响,即人们往往只关注那些危害人低级需要的,症状明显,病程急,威胁生命及安全的疾病,进而采取积极的行动;而对损害人高级需要的,症状轻,症程长的慢性病则不十分重视,就医行为被动。


  6.个人属性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基本特征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这些个人属性赋予个体不同的社会意义,是分析患者就医行为的重要指标。


  周曾同等(1994)发现性别不同者有不同的敏感性和耐受,女性较男性更多选择及时就医。陈莉军等(2010)的研究也证实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居民趋于选择大医院就诊。谢作楷(2005)则认为学历越高,就诊率越高。胡屹等(2004)认为职业是影响慢性咳嗽患者就医行为和医疗可及性的重要因素。谢作楷(2005)认为有无工作影响患者是否就诊。张蔚湜(2005)发现未工作慢病人群倾向于自我医疗。


  老年人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就诊率明显低于其他人群。替代疗法、自行购药、顺势治疗等就医方式就医意识淡薄


  通过分析患者的就医行为,在疾病的全程管理中针对性的做出干预,帮助患者面对疾病,选择正确、积极的治疗方法,顺利度过每个治疗过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意义重大。迈康功能行为诊疗思想在这一点走在了前沿,通过六大分类明确诊断,四项干预对诊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就医过程顺利进行。

您可能还想看
推荐网站
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